在申請美國綠卡時,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——“公共負擔”福利。 很多人可能認為,只要符合綠卡的基本申請條件,便可順利獲批。然而,如果在申請之前或持有綠卡期間領取了某些被視為“公共負擔”的福利,這可能會對你的綠卡申請或延期產生負面影響。
什么是“公共負擔”福利?
首先,讓我們明確“公共負擔”的定義。“公共負擔”指那些長期依賴政府援助、主要依靠公共福利維持生活的非公民。如果申請人在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,長期依賴政府提供的現金援助,就可能被歸類為“公共負擔”。
2022年12月,美國國土安全部(DHS)在《聯邦公報》中發布了一項新規,明確了因“公共負擔”原因拒絕非公民入境或批準綠卡的評估標準。這一規則恢復了對“公共負擔”概念的傳統理解,旨在加強公眾對移民系統的信任。
根據規定,如果申請人被認為有可能主要依賴政府維持生活,他們的入境或綠卡申請可能會被拒絕。
哪些福利屬于“公共負擔”?
并非所有福利都會被視為“公共負擔”。目前,只有以下兩類福利被納入此范圍:
1. 用于維持收入的現金援助
- 補充保障收入(SSI):為低收入的老年人、殘疾人和視力受損者提供的現金補貼。如果新綠卡持有者領取了SSI,可能會被認為經濟無法獨立,進而被歸類為“公共負擔”。
- 貧困家庭臨時援助(TANF):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短期經濟支持,但如果直接接受此類援助,可能會提高被評估為“公共負擔”的風險。
- 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的現金援助: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的現金補貼也可能被視為“公共負擔”,但疫情期間的特殊援助通常不在此列。
2. 由政府支付的長期護理
- 聯邦醫療補助(Medicaid)的長期護理服務:包括養老院或其他長期護理設施的服務。因其高昂成本由政府承擔,接受此類福利可能被視為增加公共負擔。
誰需要接受“公共負擔”審查?
以下兩類人需要接受“公共負擔”評估:
1. 申請綠卡的人(I-485表格):無論申請者身處美國境內還是境外,都不能成為“公共負擔”。
2. 要求重新入境美國的綠卡持有人:主要針對那些在海外居住超過180天、返回美國時需重新入境的綠卡持有者。如果他們曾接受過上述福利,則入境時可能會被審查。
即便沒有領取“公共負擔”福利,移民局仍會基于申請人的年齡、健康狀況、教育背景、家庭構成、財務狀況等綜合因素進行評估。例如,18歲以下或60歲以上的申請人、學歷偏低或家庭人口較多的申請者,更容易因為“公共負擔”問題遭拒。
哪些福利不會被視為“公共負擔”?
某些福利即便領取,也不會被列入“公共負擔”的考量范圍:
- 教育助學金:用于資助教育的補貼。
- 食品券計劃(SNAP)、婦嬰兒童營養計劃(WIC)以及兒童健康保險計劃(CHIP)**:提供營養和健康支持的項目。
- 聯邦醫療保險(Medicare)紅藍卡:面向老年人和殘疾人的醫療保險計劃。
- 奧巴馬醫保(ACA):為更多人提供醫療保障的計劃。
此外,下列特殊情況的醫療援助也不屬于“公共負擔”范圍:
- 21歲以下人士的醫療福利。
- 懷孕女性及產后60天內的福利。
- 緊急醫療救助。
- 根據《殘障教育法案》提供的服務。
申請美國綠卡時,了解哪些福利屬于“公共負擔”,哪些不會受到影響非常重要。合理規劃可以幫助你避免因領取不合適的福利而影響申請結果。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的綠卡申請提供參考,祝你一切順利!
友情鏈接: